马特焕新升级|认知写作训练日志(4)

Posted on 2015-07-12

马特焕新与隔日追忆

  • Day10《陌生人社会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这篇论文让我提出一个问题:一个人去扫公园扫马路或者一人去维护网络社区?维护实体空间还是维护虚拟空间?你觉得那个行动的公益程度更高?那个行动更值得去做?你在陌生人社会中选择志愿行动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 #隔日追忆#老实说,这篇论文涵盖范围仅涉及传统线下的志愿行为,这篇论文2014年写还略显陈旧,观点还停留在学雷锋时代。这篇论文告诉我,就算论文再新,观点也可能没有进步,要用起金睛火眼去鉴别这些与时代脱节的论文,找出那些时间已久但是依然前沿的宝藏。-

最近被感动的事情不是发生在现实公益,而是发生在网络公益,这个确实值得深思,改天我会将这件事情写出来,这件事虽然很小,但是让我感慨万千。

  • Day11《重建“心智-世界”之边界》我们一般认为心智是纯个人的,即心智这种东西是无法复制和传递给其他人的。1998年的《延展心智》论文认为心智可以不局限于颅骨体肤之下,延展到外部载体之中,这篇论文根据《延展心智》的逻辑进行一一反驳。
  • #隔日追忆#心智是否可以延展?如果可以,心智是通过什么方式延展?部分科学家认为,延展心智可以通过延展信念实现,而这篇论文通过分析心理状态限制的三个条件来说明,延展信念得出的不是真正的信念,故延展心智也就不成立了。

  • Day12《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我们对大脑的运行方式了解得越多,就就会迫使我们改变原有的描述心智的问题的日常词汇,例如说《机器人叛乱》中所说的「理性」跟平时我们日常所说的「理性和感性」就和不一样,要更简单地解释就要知道得更多。
  • #隔日追忆#心智哲学要澄清一些基本的哲学范畴,才能让认知科学更好的范畴,以往的哲学都认为心智是主观意识,而主观意识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大脑和意识的关系永远是神秘的,所以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才会人认为心智问题无法研究,现代心智的目标就是用认知科学来排除哲学上的障碍。

  • Day13《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M·米德《文化和宗奉》述评》文化传递的三个时代就像是自己成长的三个时期,童年听从父辈的训导,少年开始有自己思想,青年为父母提供建议。人用成长来推动时代,在历史留下了明显的三个文化继承分层。模因也会进化,选择这个时代最有优势的人群呐。
  • #隔日追忆#后喻文化是指宗族社会中,文化的传递是父辈向后辈传递,这种传递是强制且威严的;同喻文化是指随着经济文化发展,后辈挑战父辈的权威,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前喻文化是指父辈的知识以无法压制,甚至还需要向后辈学习。

马特焕新升级

经@Oliverding微博提示,马特焕新应该进入到另一个难度,至此,马特焕新进入到了第三级。

  • 第一级:每天读一篇论文
  • 第二级:第二天凭回忆将论文梗概写出来
  • 第三级:每天读三篇论文,并且第二天回忆

马特焕新三级实践记录

Day 14:直接跟读@oliverding 的【品牌社群】三篇论文,读完后深感其选文质量之高。


###【一期一会】

we’ve come a long way from where we began.

oh i’ll tell you all about it when i see you again.

when i see you again

——《See You Again》

我愿陪着你发呆,空气凝固,融化,又凝固,滴进我眼睛,化成了眼泪。



加入「笨方法学写作」知识星球,这一次彻底学会写作。
你将:
⬇⬇⬇
  • 1)认知科学解惑:正确理解卡片创作的基本原理;
  • 2)实践养成习惯:循序渐进开始每天写一张卡片;
  • 3)原则善写卡片:掌握运用高手的 10 条认知心法;
  • 4)规范高效创作:模仿组合高手的 10 条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