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学习者的自修法之王阳明

2017-09-05 发布

公元 1506 年,王阳明 34 岁,久已目睹现世儒学的腐陈僵化,读书学习本为提高自我修养,却成为当时的儒家文人、儒家学者、儒家官员求名利的手段,以「出仕」为核心的正统儒学离现实越来越远,新的儒学范式却迟迟未能出现」。儒家失去孔子时代曾点气象的清爽与灵动,王阳明遂与朋友发起新儒学,鼓励读书学习诚意内求,知行合一。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王阳明推行新儒学核心行动是讲习,王阳明式的教育不一味灌输,也不抽象交流,而在身体力行,亲身传授,他在酒会、野餐、田野、月光中与学生即兴对话,他认为只有学生到了某种情景,某种境地,再给予适当揭示,才能真正领悟。

王阳明遵循孔子的教学箴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学生还没有达到好奇心旺盛却求而不得的状态,就不要开导他;如果学生没有抵达了如指掌却说而不清的程度,就不要启发他。如果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教了。

求知不是吸收一堆外在的价值,而须有个自我精神修养的过程,在具体的行动上展现真正的理解,通过亲身体验求得自我实现。教学不是老师就只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老师成为老师就必须先成为学生,教学并不是单向传播,而是互动促进,利用人性的力量感化彼此。

如此的教学必然要求学生极高的学习素养,所以王阳明提醒学生,无论何地都必须注重提升自我修养,期待学生在没有老师时,能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在有老师时,能学问思辨,举一反三。所谓「道之全体,圣人亦难以语人,须是学者自修自悟」。

所以,王阳明在龙场授予诸生四条自修之法。

立志

立志意为建立目的,树立志向。在王阳明看来,人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做圣贤,在认知科学看来,就是要建立学习的内在驱动。

立志,绝不能从外在开始,而必须从内心的抉择开始,分清读书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要使所立之志成为自我改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同时,立志包含认知和行动效果两个层面。立志包含着求知,但不只是认知之知。求知注重内省检査,把人的当前生存状态转变成筹划未来理想的状态。只有把立志理解为产生转变的自我反省,立志才是求知。同样,立志包含着行动,重新安排生存处境并影响人生的整个层面,行动注重有意识的设计,绝不是盲目的行动。

因此,只有把立志理解为有意向的自我肯定,立志才是行动。没有多少实验内容的玄想,或没有多少认知价值的短时行动,都不可能成为内心抉择或立志的部分。求知引起人生的根本改变,行动带来新深度的见解。

勤学

王阳明自修法的四个定义皆有不同理解,勤学的「学」不单指知识的学习,更是指圣贤之学,更关注自我实现而不是智力终极。王阳明曾明确告诫学生「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因为前者可能会产生嫉妒与自傲,后者会赢得仰慕与尊敬。

王阳明的勤学用认知科学解释,与德西的自我决定论和德韦克的成长型心智相似,每个人有可能决定自己的未来,都有内在的力量提升自己的上限,勤学为每个人提供了道德平等的原则。

改过

真正的学习没有清单,也没有教条,学生不应该在条条框框下学习,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有勇气接受与改正错误,你做了什么是过去,你想做什么才是未来。

改过的意义在于试错,唤醒自己,并发现真正的道路,同时也代表人之为人可以随时内在醒悟建立新生的行为范式。改过的意义也在于从自我系统跳出,从外部检视,愿意检查自己的过时,愿意改进自己的生活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寻找第二序改变。

责善

责善有良种意思,一是劝善,以责备的方式劝善;二是善道,即「忠告而善道之」。

所谓「劝善」,儒学认为,人从来就是社会人,自修不能脱离人际关系社会存在。责善是自我批评,也是相互指正。自修并不是意味着只在自己身上下工夫,还需要在与他人交际中改进自己,一方面是看见朋友不好的,真诚礼貌地提出,另一方面是劝说朋友看见自己不好的,也大胆提出,通过相互指正来提升修养,增进关系。

所谓「善道」是有同理心,使用朋友或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来揭示错误,如果是呵斥,朋友会怒而抵抗,但如果是善言,朋友会欣然接受,遵从的原则是直言而不冒犯,委婉而不隐晦。

此心光明

公元 1528 年,王阳明 57 岁,与学生一同讲学,一同自修,二十多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遗余力宣讲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传而习之,新儒学得以延续继承,阳明自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世评价「儒者之学,唯有阳明善承孔孟」。

ChangeLog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