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方法学习周报 41W:三代家庭教育成就曾国藩

2018-10-23 发布

image

笨方法学习周报是我使用笨方法学习的卡片汇总,笨方法四词概之「坚毅、认真、科学、模仿」,平日逐条首发「笨方法学写作」知识星球,每周汇总部分在此,欢迎订阅。

P.S.文中附有链接,戳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本周主要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2》,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曾国藩家书》与曾氏家风文化」,核心是家庭教育,主线是通过曾国藩与祖父、父亲、兄弟、儿子的通信来体现曾国藩的教育理念,副线是通过描述曾氏家族的兴旺与衰落史来体现旧时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书中一个观点令我印象颇深:旧时一个务农家族想要靠读书翻身成为士绅家族,至少要经历三代:

第一代下定决心,使尽全力要在家族培养一个士人,务必要将信念贯彻到底,全身心头投入务农,为第二代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起码能让第二代不至于饥荒,不至于为温饱转移注意力,能投入大量时间读书。

第二代能领悟到第一代的苦心,开始可以投入时间去读书,但此时第二代仍不能全身心投入,因为第一代能不能彻底脱离贫困——除了物质贫困,还有精神贫困,视野不够开阔,见识不够多广,不知道因材施教,只懂得在命令之下读书,但好在已经有教育启蒙。

第三代读书环境稍微好转,家中已经积累好一定教育经验,能在家庭的耳濡目染之下有主动性读书,且家庭教育已经相当完善饱满,周边的教育可能会渐渐不能满足第三代的需求,且此时第一代和第二代已有意识接近士绅阶层,稍微懂得进入士绅阶层的方法,舍得将孩子送出去,接受更专业的教育,此时如果孩子天资不至于太差,且有运气加持,第三代就能出人头地。如果不能,就要代代相传,直至四代,五代……

曾国藩的仕途路线:5 岁开始在家识字读书,不到 7 岁就进入自己家开办的私塾接受较正规的传统教育。16 岁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在长沙府试(又称童子试)考到第 7,23 岁开始,考了 6 次秀均落榜,直到第 7 次才成功,随后曾国藩在湖南乡试中成为第 36 名举人,举人中的最后一名。此后,曾国藩 3 次参加会试,最后一次终于中试,殿试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随后朝考列一等第三名,道光帝亲拔为第二,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如此看来,曾国藩已经算是非常幸运的第三代,幸运不止是指他有比较好读书环境和条件,更是指他居然能靠科举走上了仕途,简直是祖坟冒了青烟。

比较有意思的是,虽然曾国藩是科举的受益者,但他在家书中屡屡表达过不必依靠科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例如对弟弟曾国荃说:「幸而早得科名,未受其害,向使至今未尝入泮,则数十年从事于吊渡映带之间,仍然一无所得,岂不腼颜也哉!此中误人终身多矣。」

例如对长子曾纪泽说:「天分本低,若再以全力学八股试帖,则他项学业必全荒废,吾决计不令其学作八股也」;对次子曾纪鸿说:「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

科举是读书的工具理性,但人并为工具而生,仍须找到深藏心中的价值理性。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