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注我11:历史之光

2019-09-01 发布

日本作家加藤阳子在《日本人为何选择了战争》的后记中写

我们在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的同时,总在无意识地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做出评价和判断。在评价或是判断当今社会的状况时,又会无意识地借用过去的事例进行类比,当进一步对未来进行展望时,同样会无意识地对比过去和现在的事例。

在这些时候,年轻人的脑海中储存了多少可供类比的历史事实,对这些事实又进行了什么程度的整理分析,这些因素最终将会左右他们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判断。

以上也可以用作我读史孜孜不倦的理由——

前阵子,同事对某个政府领导甲方模糊的需求发脾气,对方不点明,不说不行,也不说不做,有时顾左右而言他 。我竟用资治通鉴的道理来教她应对。

是呀,中国之大,历史千年,什么事情没有发生过,读史多了,总觉眼前的事情似乎发生过。

有人做 A 行动,符合眼前逻辑,然后死了,有人做 B 行动,不符合眼前逻辑,竟然飞黄腾达了。

当局者迷,以为是一时的运气,但读史的人看得纤毫分明,事情哪里做对,哪里做错了,微小差别足以天地殊途。

人读《易》是为趋吉避凶,读史却不尽然,总有一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你置身俯瞰,眨眨眼,叹叹气,继续向前翻篇,默默想:换做自己,终究也会这样做吧。

就这样,历史滚滚向前,人类愿意前赴后继争取留下的,是为人性之光,即所谓文明。

日本作家武田泰淳在他所写的《司马迁》的序文中,这样写道:

我对于《史记》的思考,始于昭和十二年踏上战场之时。在充满危险的战地生活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这千古流传的古代经典的强大之处。那些在汉代写下的历史的世界,也让我有一种现代的感觉。当我思考着历史的严酷、世界的严酷,或者说现实的严酷之时,总是能在《史记》中找到一些参考或是根据。

任何时代,读史总不会让人失望,正如汤川秀树说的那样:

「感觉自己的人生列车似乎还没有一路黑到底,它正在穿过漫长的隧道,此时经过正可能是最黑暗的一段,但它依然还是那样平稳地呼呼而过,这就是它的平常。可我依然坚信,光明总会到来,我要等到那一刻。」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