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注我12:读《通鉴》,最烦人的是什么?

2019-09-10 发布

读《通鉴》,最烦人的就是会有人不停地告诉你:

你选的版本不够好,为什么不选胡三省注版?

为什么要选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里面有翻译错误哎?

我觉得柏杨版更好哇,图文并茂,你为什么不推荐?

《通鉴》是正史的删节选录,你为什么不读更原汁原味的正史?

你们说得都有道理。

我没有说选择版本不重要,也没有说翻译不重要,更没有说原本不重要——只是,我觉得读大部头,能够坚定信念,设定出持续读书的行为习惯更重要。

胡三省注本很好,我读过三页就放弃了,因为它的注释密密麻麻隔断了正文,既不能俯瞰章目段落,也不能顺畅地阅读,新手阅读容易只见树叶,不见森林,沉溺于注释而无法迈步前行,读过几页就会觉注释繁复,未感读史之乐趣,早早放弃。个人以为胡三省版本适合史学专家,或是二次深入阅读。

nUUhUf.jpg

中华书局的翻译或许有错,但翻译错误真会影响阅读吗?而且,翻译的功能之一是辅助古文阅读——先读古文,不懂再读翻译,事实上,《通鉴》叙事用字大体一致,读过十卷之后,你完全可凭借你初高中古文功底摸出套路,一页文字至少可读懂 90%,其余生僻通假字亦可根据上下文推测感知;翻译功能之二是减少阅读畏惧——即使遇到再难的古文,也有翻译后备,能让我快速跳过,不止卡在某个段落畏惧不前。拘泥片言只语的翻译错误或考证,无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nUasoV.jpg

柏杨版对新手很友好,文字全是白话,重要章节有地图、表格、注释,但我读《通鉴》的主要目的是为感受古文精炼简洁之美。有人说左边古文,右边柏杨白话,一起对照读,嗯,我试过了,很麻烦,很难持续。

nUUfVP.jpg

至于为何不读原汁原味的正史,读《通鉴》就是读《通鉴》,读正史就是读正史,看大部头,一定要群山环绕读,而不是按图索骥,不然容易主次不分。假若《通鉴》读到了汉史,就要拿来前后汉书来读,不知何年何时才能回到《通鉴》主线来。

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以为《通鉴》只是正史的简单删减选入,如今你看到的《通鉴》文本,都是司马光的精选所得。

以唐史为例,《通鉴》编辑队伍有唐史高手范祖禹,交来六七百卷的唐史,司马光必须对其进行删繁取要、考订异同、加工润色、撰写评论直到最后定稿。他如此记叙:

某自到洛以来,专以修《资治通鉴》为事,于今八年,仅了得晋、宋、齐、梁、陈、隋六代以来奏御。唐文字尤多,托范梦得将诸书依年月编次为草卷,每四丈截为一卷,自课三日删一卷,有事故妨废则追补。自前秋始删,至今已二百余卷,至大历末年耳。向后卷数又须倍此,共计不减六七百卷,更须三年,方可粗成编。又须细删,所存不过数十卷而已。

而且,司马光编《通鉴》的初衷之一就是觉得正史又多又长,「《史记》至《五代史》一千五百卷,诸生历年莫能竟其篇第,毕世不暇举其大略,厌烦趋易,行将泯绝。」

十年读《通鉴》,会遇到无数疑问、烦恼、骚扰、忧虑、抱怨、吐槽、谩骂……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希望大家都能读完。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