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注我16:朝廷之福是什么?

2020-04-11 发布

汉朝与匈奴的恩恩怨怨从来就持续不断。

东汉初,就发生了这么一件事,南匈奴(可以理解成为东汉扶植的傀儡匈奴政府)与北匈奴打起来了,南匈奴获胜,还抢了一大批奴隶和牛羊回来。

汉朝就有一位叫孟云的大臣上奏了,说北匈奴之前已经跟我们汉朝和解了,现在南匈奴又去抢掠,这不合适吧,建议把抢到的东西还回去。

皇帝就召集大臣讨论,太尉(军事顾问)、司空(工程部长)和大鸿胪(外交部长)说不应改归还,而司徒(民政部长)和太仆(皇帝的司机)说应该归还,双方争执不下。

太尉就放狠话了,帮北匈奴说话,就是不忠,就是汉奸,司徒也大声骂了回去。

估计司徒有可能得势,说话比较大声,骂声也比较狠,太尉、司空和大鸿胪都怒得变了脸色。

这就没有下文了吗?政治的事从来就没有那么简单,估计司徒和校尉(军政部长)的关系比较好?想乘胜追击,于是校尉便上书弹劾太尉、司空和大鸿胪。

太尉、司空和大鸿胪知道后,便都向皇帝递交了辞职信。

此时,如果你是皇帝会怎么处理?

古时候中国大臣政见不合,在大堂吵架实在是太正常了。

现在我们还能在英美的国会大厅看得到——但为何在现在的中国看不到了?

西方政治体制下各级官员政见不合,吵架旷日持久,真的是影响决策效率吗?

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决策做得快并不代表做得对。

皇帝发话了:久议沉滞,各有所志。盖事以议从,策由众定,訚訚衎衎,得礼之容,寝嘿抑心,更非朝廷之福。君何尤而深谢?其各冠履。

问题反复讨论,迟迟不决,群臣意见各不相同,也是正常的,大事需要集思广益,政策需要众人决定。忠正和睦,符合朝廷之礼,缄默不语,压抑心志,不是朝廷之福。你们就不要辞职了,回去吧。

随后,皇帝正式发诏书,诏书说:江海所以能長百川者,以其下之也。少加屈下,尚何足病。

江海成为百川之首,是由于其地势地下,汉朝略受委屈,又有什么危害呢?

汉朝跟北匈奴已经签过合约了,就不能违约了,我们汉朝高价把南匈奴抢过来的奴隶和牛羊都买了,还给北匈奴吧。南匈奴,算是我们的臣子,应当论功行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古时的皇帝姑且能这么想。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