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要订一份纸媒?

2021-07-11 发布

1

2020年,我订了一份杂志《GQ》。

原因一是《GQ》的特稿写得好,我曾经给笨方法学写作的学员写过这样一张卡片。

要学习如何写人物,这三篇文章要一起看 第一篇是成果:GQ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杨超越变形记》,1.3万字长文,24小时后,阅读量超60万 第二篇是过程:《GQ编辑部新来的年轻人,在北大等你》,这竟然是新人实习的第一篇文章,怎么做到的? 第三篇是总结:《好故事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如何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这背后的重要思考是什么?

原因二是冯唐,因为读通鉴,看的了他的《小通鉴》,之后顺便将他的非虚构类的书都看得七七八八,算是了解到一个中年中产的生活闷骚与理想。

原因三是便宜,订阅一年才一百六十多,还赠送一张100元的京东卡,算起来,一本也就几块钱。

看完全年的GQ,除了经常感觉到俊男美女豪车名表在你面前晃来晃去之外,你也能看到时尚的平面设计将各种数据图形化展现出来,也能看到不为所知的人间烟火,第一第二特稿一般是大众熟知明星的另一面(例如梁朝伟与黄璐),第三第四特稿就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民间高手的真实生活(野球江湖和扫雷高手)。

image.png

小时候听磁带,听得最多的是A面流行主打歌,《GQ》给我听的是B面。

2

岳父订阅有一份《南方日报》。

这份《南方日报》在被拿到之后就会完完整整地放在电视柜旁边专属角落,它有很多用途,包括剪开放餐桌垫骨头、刷墙贴在窗边防止溅污、粘贴在墙上用作购买电视与洞洞板的占位符等。

大多情况下,这份报纸,我们只使用它作为一张纸的功能,而没有使用它的媒体属性。

直到有一天,我从角落里拿出那一份份全新的报纸,在他们视而不见的地方,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

这份报纸的内容,如 danwang 形容《求是》一致:

每期的开头都是一样的: 重印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文章,字体与杂志的其他部分不同,然后是来自党内其他国家的评论和报道。随附的图片要么是国家领导人进行检查,要么是人民现场,要么是主要的基础设施和重工业设施。……党的讲话和美国的规章制度都是由晦涩难懂的正式语言组成的,这些语言提到了更加晦涩难懂的文本,而这些文本本身暗示着更加遥远和可怕的真相。

那时我刚好完成《30天读论文》计划,阅读主题之一是「隐喻」,你可能以为隐喻应用最广是在文学,但其实是在政治。

「政治的根本目的是参与国家事务,改造社会。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现象,频繁用于政治宣传,服务于某种政治目的,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尽管对此颇多争议,但政客往往深谙此道,因为隐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为某种政治利益服务。」

「由于政治本身极为抽象,无论是让民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一个政治家的政治主张,还是让他们了解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隐喻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因此,政治话语更加离不开隐喻。」

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强大宣传机构是怎样将抽象的政治主张传递给民众的?我饶有兴致地翻开《南方日报》,并将当中使用到隐喻的词句拍了下来,上传到了豆瓣相册,相册命名为「隐喻:人类认知的空气水」,

download (1).jpeg

并且如此描述相册:何种隐喻消失,何种隐喻兴起,何种隐喻意义发生变化,这些究竟是人们的无意识行为,还是由政府、媒体全权决定的,抑或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冲突和斗争的结果,这都要仔细分析。

3

2021年,我订了一份《南方周末》。

这份报纸跟《南方日报》不同,即使是重大的节日,例如2021年7月1日,我也没有在当周头版看到国家领导人的封面与讲话,在7月8日的第1950期中,它甚至用了整整3个版面,来刊发一份来自人与大象冲突的一线报告《最危险的象,最孤独的象》,这3个版面分别是A1、A2、A3,你可以理解为公众号头条二条三条。

而在之前,它已经写过两期关于人象冲突的文章,一篇归类在环境《人兽冲突,损失谁赔》,另外一篇归类在时局《亚洲象国家公园六年酝酿记》,它似乎在向读者传递一个信号,你所看到国家社会遇到的问题,政府所做出的相关政策,它都不是突发的,它一直都存在,多方也做出过的努力,现在这个问题被媒体聚焦,它后续可能会被解决,也有可能持续在一个不可解决的状态之中。

若干年前,我听到柴静讲「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又何其不是一种执着?

以前的它更特立独行,更富理想主义,在经历大量事件之后,它渐渐变得不那么尖锐,例如现在依然有建党百年的特别报道,只是它想做一些与其他官媒稍微有点不同的东西,例如有一期,它讲重走西南联大之路。

而就在7月8日的第1950期,它又花了两个版面来写一篇报道,名字叫做《80后诗人的漫长告别》,这已经无关对待热点的态度不同,这是它主动去关注「冷点」。

image.png

这对热爱诗歌的我来讲,简直要老泪纵横。

4

最近在看《事实》,它这样形容当今的媒体:

如果你仅仅依赖媒体来形成你的世界观的话,这就好比你仅仅看着我的脚的照片来形成对我的看法。虽然脚是我的一部分,却是我整体上比较丑的一部分,相比之下, 我的胳膊就没有那么丑,我的长相也并不难看。所以仅仅看到我的脚,是不能代表看到了我的全貌的。

「人们很容易列举出这个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但批评人士往往低估了它的优势。」有些媒体喜欢给脚你看,有些媒体喜欢给脸你看,有些媒体更直接,你喜欢看什么,我就给你什么。

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你永远也看不完,人的注意力与认知也是有限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情。

但这是否意味着你永远无法看到全貌?

5

2021年,我给自己定下的关键词是磨练,这一年,我积极推动自己去做以下事情:

有些事情,往往难以预计成效,只能先做了,才能知道,这就是磨练。

订一份报纸,认真看一份报纸,这也是磨练。

生活在中国,你得熟悉党与国家的关系,你得理解国家机构是怎样运作的,你得知道党是怎样开展宣传工作的,这是一种价值共生的积极尝试。

我是学习写作的人,我知道文本的力量,我知道共产党宣言的神奇。

虽然我不是党员,但我研习党的宣传文本,我觉得,党最终选择的宣传文本,一定是最大的meme。

何必跟强大的力量过不去,适合自己的就拿来用用。

例如「发展才是硬道理」、「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否可结合在卡片写作九原则中的「生产优于管理」?连知识增长的问题都没有解决,谈何解决知识管理?

例如「摸着石头过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否可以结合「十年学会写作」「长期主义」来深入探讨?

例如近期我在写生产力与工具的手册,尤其喜欢「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在反思,我是否代表了创作生产力发展要求?我是否代表科技创作的前进方向?我是否代表写作者的根本利益?

2021年7月1日,在观看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后,我在朋友圈提出了一个大问题:怎样建立一个组织,并且持续100年?

我写的笨方法文化手册,愿景是想鼓励更多人去做难而正确的事,从另一角度看,这个组织是一个做难而正确的事情的极佳样本。

6

近期在课程群讨论育儿与鸡娃问题:如何建立孩子的多元评价体系?

我抛出了这样一段回应:

学生家长需求旺盛 校外培训「去火」也难–法制网 http://www.legaldaily.com.cn/index_article/content/2021-01/26/content_8417019.htm

这篇文章也提到了这一点:教育的评价权力过度集中,评价模式和标准过于单一,对学生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家长片面追求分数,争相送孩子去培训机构提高成绩。教育部发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也是想解决这个问题,试图从制度上改革教育评价体系。采取分级分类、多个评价主体参与、多个评价标准共同发展等措施,把单一的评价体系变成多元化评价体系。

image.png

像这样的话,放在多年前,我绝对讲不出来,文章引用了一篇教育专家的讲话,并且还提到国家的政策。

这与我最近的一个思考实验有关:

7

刚刚在这个月,我还买了一捆过期的《知音》,没有订阅新的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我觉得,知音刊登的都是永不会过期的人间悲辛故事。

购买的动因是,大象公会的黄章晋曾说「要论风格的辨识度,恐怕没有一个媒体,可以与《知音》相比」,「咪蒙在生态位上,其实就是一个当代知音」

于是,我在2020年的《30天读论文计划》中加入知音主题,收集了25篇相关论文,整理出26张卡片,其中一张这样写:

《知音》凭什么能从各类杂志中脱颖而出?

《知音》杂志中的文章善于使用有亲和力的民间话语,以具体的描述以及大众能够接受的浅白易懂的语言,陈述详尽的故事情节。通过一个个新闻故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有关婚姻、情感,关乎人间冷暖,世间万象,或近或远的生活百态,不长的篇幅满足着大众对快餐式文化的追求。同时《知音》故事中富有视觉冲击力且极具感染力的语言迫使读者跟上故事节奏,触动读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这样的话语形式,没有权威话语对大众欲望的不断压抑,而更多的是让人们在看别人故事的时候,产生同情怜倘的情绪;或引以为鉴,对自己起到警示的作用。

我关注了知音的公众号,这个公众号每天向我推送诸如《去闺蜜家住了三晚后,我离婚了,原因难以启齿》、《妻子失踪迷雾重重:老实人的愤怒有多凶残》等文章,但我一篇都没有勇气打开。

但如果有一本纸质《知音》放在面前呢?

终于,在某天我要修卫生间的门锁,在拼多多买卡簧钳之后,多多给了我一张5元支付优惠券,有所激,就买了。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